本网讯近日,我院徐春山教授的论文Long English objects and short Chinese objects: language diversity shaped by cognitive universality在SSCI二区期刊Linguistics Vanguard(语言前言)发表。该论文对汉语和英语的宾语进行了比较,探讨了语言普遍性和多样性的问题。
论文指出,人类语言的多样是人类语言的核心特征。语言如同有机体,不断发生变异。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异,在深层次的共同机制调控下,可能演化成丰富的语言多样性,正如机体的变异和演化一般。根据这一观点,语言的共性可能并不在于语言本身的结构,而在于共同的、普遍的认知机制。该论文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英汉定语语序的差异可能会在这两种语言中演化出不同的句子组织策略,形成了英汉语句法结构的诸多差异。在依存距离最小化的作用下,定语语序上的小小差异却可能导致了汉语和英语宾语长度的巨大差异。进而导致了汉语和英语在句子组织策略上的差异。人们所经常提到的汉语的意合和英语的形合,可能与定语语序上的这个小小差异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依存距离最小化也导致汉语宾语和主语的长度差别不大,这意味着英语的句尾重心(end-weight)在汉语中或许并不存在。语言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并非对立,而是彼此共存:语言在深层次的认知和功能原则上是普遍的,而在具体的语言形式上,却因文化、社会等不同,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语言的普遍共性也正是体现在语言的多样性之中。(作者:陈多余;一审:张永军;二审:徐春山;三审:余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