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缅怀当年许国情,弘扬当代报国志。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近日,安徽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徽红调研团”走进承载厚重历史的野寨中学,围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情怀、品格教育等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交流座谈。
戎装无穷碧,军梦别样红
野寨中学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底蕴和鲜明的国防教育特色,校区内的“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是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2023年该校20名军校生曾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信中“把忠诚报国、担当奉献作为毕生追求”的嘱托,已成为学子精神坐标。从“以身许国”到“以身报国”,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在这里延续。在野寨中学汪月老师的带领下,“徽红调研团”参观了国防教育主题馆、忠烈祠等。在国防教育主题馆,调研团成员们看到了2023年20名考上军校学子的报喜信,“携笔从戎报家国,我以青春写梦想”,这是当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誓。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希望青年们铸牢忠诚品格、刻苦学习训练、锤炼过硬作风,是对青年的谆谆教诲。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王敏老师分享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理解,“野寨中学一代代学子传承的不仅是学业追求,更是‘保家卫国’的爱国基因。”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的基础性工程。“徽红调研团”与野寨中学副校长王宝堂,办公室主任黄光中,思政课教师代表郭丽霞、许文成、余江海老师,牌楼中心小学副校长储娟娟等开展了专题交流座谈,聚焦“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展开深度探讨。王宝堂结合学校国防教育实践指出:“中学阶段是品格塑造和志向确立的关键期,但若缺乏与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育人链条就会出现断层。”他以野寨中学“品格教育”为例,强调价值引领、实践运用、生态培育相结合,既要润物无声,又要特色鲜明。储娟娟基于小学教育视角补充道:“小学是习惯养成的基础期,我们在课堂中融入红色小故事、国防小知识,正是为了与后续学段的系统国防教育形成衔接。”她认为大中小学在责任教育、家国情怀培养上需形成“接力棒”,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与会老师表示今后可以在推进课程、教研、竞赛、资源等方面同向同行、互补互促、共创共享,通过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加强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强化教学方法的进阶性,积极探索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共同构建思政课全学段高质量育人体系。
缅怀许国情,长怀报国志
为讲好“思政故事”,“徽红调研团”把“行走的思政课”打造为“走心的思政课”。在抗战纪念馆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夏淑娟老师、张云老师分别给同学们讲授思政微课——淞沪会战、团长的故事(谢鼎新),并录制“微视频”,将调研素材带到思政课堂上,让课堂“活”起来。徐海波、王圣斌两位同学深挖“场所精神”,拍摄微视频《校史馆里的弦歌》,在野寨中学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感悟“爱国”与“奉献”。宁潇琦、高思怡两位同学采访毕业于野寨中学、现就职于中国银行潜山支行的我校17级人力资源专业校友钱秀英,就职业生涯规划、 服务乡村振兴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分享了在安建大的求学经历和心路历程。她们合作的微视频以抗战精神、大别山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主线,解读了青年大学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坚定信仰、自信自强和挺膺担当。
此次“三下乡”活动,调研团员们见证了中小学特色育人的实践智慧,也用实际行动行进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徽红调研团”将持续调研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打破历史与现代、课堂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的育人边界,促成校内外资源联动和育人共建,在守正创新中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作者:徐海波,张云,王敏;一审:夏淑娟;二审:李万银;三审: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