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晨老师:以赛赋能促发展 思政育人增实效

发布时间: 2025-07-18    浏览次数:10

编者按:三尺讲台育桃李,教学赛场绽芳华。我校一批优秀教师在各类教学竞技的广阔舞台上,以深厚的学养、创新的思维和炽热的育人情怀,斩获多项高级别荣誉。他们用卓越的教学设计诠释专业深度,用精湛的课堂艺术展现师者魅力,更将立德树人的使命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教学点滴。这份荣光,是个人不懈追求、深耕教学的生动体现。望全校教师以获奖教师为镜,见贤思齐、潜心问道、锐意求新,汲取宝贵经验,深化教改实践,共促育人质量跃升,为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而努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晨自2021年投身思政课教学以来,便将 “做一名有情怀的思政老师” 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以黾勉不倦的坚守和久久为功的执着深耕讲台。她始终用心用情讲好每一堂思政课,用力用功担当学生成长引路人;深耕教学创新与实践,不断探索教学方法,致力于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课堂。凭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腔热爱与不懈耕耘,在近期落幕的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中,她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斩获安徽赛区二等奖。

校院联动筑基石 层层保障增信心

周晨老师坦言“首次参加教学比赛,内心还是很忐忑的,起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但是学校和学院的层层保障和细致指导给了自己信心”。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并建立了完善的校院二级管理机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也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学院多年来形成的“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为教师参加教学比赛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保障。学院始终坚持“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每位新进教师都会配备一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导师,一对一传授教学方法,全天候解疑答惑,帮助老师快速提升教学水平。周晨老师到教研室没多久,就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了教研室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也为后续教学创新比赛获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团队协同共研磨 日积月累促提升

思政课责任重大,教师肩负的使命与压力不言而喻。“每一次站上讲台,都会反复思考这堂课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周晨的话道出了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正是教师工作的生动写照。教学创新比赛绝非一蹴而就的偶然,而是根植于日常教学的持续积累与迭代改进。

教学间隙,教研室同事们总会齐聚一堂,共同分析学情、拆解教学片段、破解教学困境、分享教学妙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理深邃、内容抽象,如何让学生听得懂、有兴趣,是教研室研讨的核心课题。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探寻破解难题的对策 —— 这些看似平凡的教学日常,恰恰契合了教学创新比赛 “解决实际教学痛点” 的核心理念。也正是在这样求知、求真、求实的集体氛围中,周晨实现了快速成长。

周晨老师表示,反思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教然后知困’,自己下课后会复盘讲解过的内容,反思不满意的地方,坚持写教学反思,记录教学中存在的堵点,改进教学方案。”日常持续不断的积累和改进,参加教学创新比赛就成了水道渠成的事。比赛还可以反哺教学,通过比赛,不仅把教学反思和教学实践进行了系统整理,在与同行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学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达到了“以赛促教”的目的。

厚植情怀育新人 知行合一显担当

 “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心灵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周晨老师努力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走近学生。她邀请学生在食堂共进午餐,在闲谈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学生家中出现意外,她也通过适合的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学生有厌学情况,她就和辅导员积极沟通商议对策。她说:“思政课老师情怀要深,我的理解是不仅要有家国情怀,还要有对学生的情怀,对思政课的情怀。有情怀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为了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成长,她与学生一同创作红色情景剧剧本,共同排练,在沉浸式体验中被人物先进事迹深深打动;她指导学生参与 “大学生讲思政课” 比赛,让他们在讲述中体悟祖国艰辛辉煌的发展历程;带领学生参加暑期 “三下乡” 调研,将课堂搬进霍山县的乡村大地,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这种 “主辅课堂联动” 模式,打破了单向灌输的传统授课方式,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协作、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让思政课更具亲和力、针对性与感染力。

 “备赛过程紧张而充实,每一次磨课都是一次心灵的历练,推动我不断突破自我、升级迭代。” 周晨表示,比赛虽已落幕,但教学改革的脚步永不停歇。未来,她将把比赛中的所思所获融入日常教学,以更深厚的情怀、更扎实的行动,在思政教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点亮学生成长之路贡献师者力量。(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审:徐洁;二审:范晨晨;三审:胡大洋)


Baidu
map